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物理学科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所有课题 > 物理学科 > 教育科研

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实践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4-06-09  浏览次数: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期课改课程总目标指出:旨在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二十世纪的课堂,应当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然而在许多学校,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由于生源向镇区的转移,使“学困生”的比例不断上升,如果让“学困生”成为农村学校的主流,则意味着我们教育的失败。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物理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层次化、多元化发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必需的和可选择的物理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同一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总有一部分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全面的。通过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况下的问题处理,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同时课程标准还指出:必须倡导物理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本课题旨在研究农村学校中,在学困生较多的情况下,立足校本,以新课程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对“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策略的实践研究,编制农村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困生辅导转化策略的操作方案(目标、内容、方法、心理、评价)及研究学困生对这一教学过程中心理变化与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概述

(一)研究目标

在农村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困生的现状调查,通过合理的教学,编制农村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困生”辅导转化策略的操作方案(目标、内容、方法、心理、评价)等及研究学生对这一教学过程中心理变化与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关键问题:学困生    辅导转化策略

2、在农村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困生辅导转化教学的相关情况的研究

1)相关情报资料收集撰写情报综述

2)对现在学校中对学困生类型和学习能力现状分析、调查

3、编制出在农村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中学困生辅导转化策略的操作方案

4、研究通过学困生辅导和转化过程中心理变化与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5、对在农村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中学困生辅导转化策略的操作方案进行有效性、全方位的评价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一直收集资料并学习交流,文献法贯穿在课题始终。组织学习了《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初中生心理学》、《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心理学》、《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以及有关探究——建构教学等专题学习研究。

2调查、问卷法:对现在学校中对学困生类别和学习能力现状调查;教学方案实施后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查。

3、用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编制农村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中学困生辅导转化策略的操作方案

4、行动研究法:设计一系列教学方案。研究通过学困生辅导和转化过程中心理变化与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结果

(一)初中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一个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总体上说有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事实上,在形成学业不良的过程中有些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交互作用。大多数学生的学业不良是由于各种不良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在这些因素中,由于学生个人的内部因素造成的成分也比较复杂。现主要从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业不良的学生)形成的个人因素特点出发,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谈谈初中物理学因生的内部成因:

1、畏难情绪:

根据与所结对的初中物理学困生共同分析寻找学业不良形成的原因和时间时发现,许多初三的学困生是在刚入初二时对初中物理畏难的情绪造成的。因为学科的特点而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教材的编排上看,初中二年级,学生首先学习的是形象思维的物理学形象概念的内容,如测量、声音、光等概念。到了初三年级,学习的是高度抽象的物理抽象概念,如密度、压强、功的概念,一向习惯于利用形象思维方式的初中学生,突然要求其具有抽象思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学生对这一转变过程的畏难情绪。由于学习内容的改变,必然造成学习方法、策略的改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得以转变。学习方法、策略一般容易转变的人是很容易适应不同学习环境和方法的人。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容易成为学困生。

2、学习旁观: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喜欢具有一定思辩的问题,有些学生则喜欢动手做实验。虽然说并不是所有的初中物理学困生都不喜欢做实验,但确实存在一部分学困生与不喜欢动手做实验有关。这些学生往往在上实验课时是旁观者,只看同组的其他同学动手做实验,而自己则对动手实验毫无兴趣。学好初中物理,学会观察和实验是最关键和最基础的技能,这里的实验不但是教师在实验课上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的实验,而且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懂得发现问题、用实验解决问题。这就是科学实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3、学习依赖:

就有这样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作业。这样的学生一般对自己不自信。初中物理的学困生一般就是这一类学生。独立完成一项作业,独立完成一个问题的思考、独立完成一个实验、独立回答一个完整的问题......这些对于一名学困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困生缺少的就是这些方面的能力,他们在学习上总想有所依靠:完成作业时必须与同学坐在一起;即使偶尔能解决一个问题,但总是不自信,寻找答案或与别人核对答案后才放心;有一个问题时不敢单独提出来,原因是怕教师和同学笑话

4、不良习惯:

对于一名初中物理的学困生来说,由于长期的得不到在学习上的成功的体验,学困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1)缺乏思维的毅力。

思维的品质中表明思维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在思考一个初中物理的问题时,思维的持久性品质对解决这一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困生面对初中物理的一些问题普遍存在缺乏思维毅力的倾向,遇到一些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去思考的问题时,学困生往往显得很不耐烦。这样,很多学困生在面对一些稍难的题目或作业时,不是选择怎样去面对困难迎面而上,而是选择了逃避,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检查而去抄袭其他学生的作业。

2)缺乏注意的稳定性。

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具有一定限度的注意的稳定性,但是不同的人注意稳定性的强度是不同的,注意的稳定性也并不是一个人的先天性功能,它是一个人后天在学习生活中"锻炼"的结果与产物。由于学困生在对待初中物理的一些问题时显得明显的不足,学困生对待一些问题总是"心不在焉"

3)学习态度差。

由于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一些问题,并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学习不良反应:学生面对一些问题觉得无所谓、解题时马虎、书写潦草、作业完成后不检查等毛病。

5、缺少学习方法:

学习需要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它是追求学习效率的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情景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技能,以及对整个学习活动及其有关因素进行监控的方法技能。显然初中物理的学困生普遍缺乏的是元认知的能力、即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比如说面对初中物理的整个学习过程,学困生对学习计划、学习过程的监视、学习过程的调节等很缺乏。另外,由于一般的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学习由于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作指导,学习过程中只重视对一些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并把这种"死记硬背"带到以后的学习中来。故此,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内容,当然记忆的长久性就无从谈起了。

6、家庭的原因

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甚至放任自流,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受到冷遇,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相关转化策略

1、形象开路,抽象渐入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当新的知识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时,在学生的内心将产生一种积极的欲望,希望通过主观努力重新达到新的平衡。但是,若由新知引发的认知冲突超出了学生经过努力可达到的程度,学生经多次努力后仍不能成功,就会产生困惑、回避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导入新知识时,要选择时机,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新知识的导入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对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具、模型及课件制作来加强直观教学,并逐步抽象,适当放低起点,放缓节奏,让学生有逐步消化的机会。从初中学生生理上的发展特点分析,初中学生已经逐渐地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了,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但是在转化初中物理的学困生时,我们要重视形象思维的训练,并作为学生学习初中物理概念、规律的基础,而抽象思维可在形象思维基础之上得以培训与提高。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学生对"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理解时,学生对于这一规律的理解是非常表面化的、是对文字面上的一种感性认识,根本不能够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是,若教师引导学生以形象化的思维理解这一规律,则这一规律显得简单:如可以做实验,不管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还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水的这个角(不管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总是小于空气中的角。通过实验后,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有关这一实验概念的"表象",则学生在以后应用到这一问题时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这一表象。再比如,当学生在学习"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对于物体的上浮、下沉还是漂浮是液体与物体(实心)密度的大小比较有关",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一关系。所以,对于这问题,单纯从文字或公式的理解是很难的,学生不容易记忆。但当我们从形象的具体例子出发,从类比的方法出发,这一问题就可得以解决:如我们可以举例子进行类比,把木块浸没于水中,木块上浮,(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可类推)其他同理。

2、树立信心,培养积极意识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其远大理想的确立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都不甚明确,学习的动力仅仅是人的本性中的一种要好心。这一动机如得不到正确引导,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于是,学困现象便发生了。主要表现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现象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缺乏必要的钻研精神,凡事都有等、靠、要的想法,不能主动获取知识,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学困;存在自卑心理。小学升入初中以后,逐渐失去原来在群体中的优越感,若再加上一两次的考试失利,往往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最终导致学困。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一旦出现并驱使人去行动时,就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以求得自身满足的力量。为此,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源动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会中会学,并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3 排除生理困惑

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儿童向少年过渡的时期,生理上进入青春期,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学生不能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苦苦地体味着这成长的烦恼,极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封闭等情绪。个别同学还可能因平等交往、相互倾诉的需要,出现早恋现象,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这些情绪若得不到及时而恰当的疏导,不仅易形成学困,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所以,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青春期的各种失常现象,用科学的知识、满腔的热情和慈母(父)的爱心,将学生从成长的烦恼中解脱出来,轻松跳上学习的征程。

4 情感的转化
      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首先应该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师生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然后才是一个学习知识、探究方法、启迪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交流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将缺乏对学习的激情,形成学困。古人云: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生灵光。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往往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点燃其心智火花,给迷茫者以希望,给彷徨者以勇气,给松懈者以力量。所以说和谐、积极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功能,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学习中去。除此之外,在课外,教师还应通过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与友谊,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达到教育与教学的双赢。

学困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准确性总是不如其他同学。为了课堂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我们总是习惯于将机会让给灵牙利齿的同学。学困生还没有思考好,这个问题已解决了,时间久了,学困生发言的欲望也随之消失了。在我的物理课堂中,我努力地提供学生较多思考的时间,让学困生经过不懈地锻炼,也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在众多举手的小手中,我总是把优先发言的权利给了他们。

很多次课后,我找来这些学生,询问他们上课发言情况,每次他们总是争先告诉我:“我二次”,“我三次”,“我四次”,“我只说了一次,你却表扬了我!”“我举了五次,你却叫了我一次。”……“不敢发言”“不想发言”就似东流之水一去不复返。“信任”“沟通”,一瞬间似乎都完成了,彼此的心靠得愈来愈紧。

5 习惯的培养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方式或作风,是一种自动的经常化的行为。初中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起着促进作用,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则起着阻碍作用。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将造成长期的学困。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某些优异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创造条件,促使其重复出现,直致形成习惯;对某些不良的表现要及时给予否定,减少其出现机会,直至其杜绝为止。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内部强化,增强行为的自学性和能动性,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6、走出教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困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会出现教困现象,并且教困更易导致学困的发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困现象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对教材把握不准,拔高了教学要求,使学生难于理解接受;没有吃透教材,使得知识的出现程序混乱,甚至出现逻辑性错误;没有仔细研究教法,使得课堂缺乏活力;教育思想陈旧,在课堂上一讲到底,搞满堂灌;情绪急躁,对学生恨铁不成钢。要减少或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将每个学生带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四、效果

(一)教师的转变

1、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我们组内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材培训和实验培训,自觉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努力转变教学观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有效地接受和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倡交流与合作学习。

2、成为终身学习者

中学物理教师在熟练掌握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关注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联系,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紧跟物理科学发展和教育改革形式,逐步形成时代特征、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充电,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3、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4、树立反思意识

课题的研究是在不断探索、反思中进行的。教师要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强调教师通过自己的反思和选择,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变化方向与策略作出自己的选择,而并不强求教师只是做一个新课程和理念的执行者。

(二)学生的转变

1、学生的心理变化

对学困生的学习辅导,广大教师一贯的做法就是“后补”,基础不足现在补,课内不足课外补。然而由于投入多,产出少,往往不了了之。这种补救措施,教师只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良好学习情绪的调动,因此,在被动中接受学习,效果低也在情理之中。

给予学生优先学习权,不失为一种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补救”的有效方法。当然在物理学习辅导过程中,给予学困生优先权的方面很多,如优先选座位,优先谈心,优先出谋,优先上课,优先辅导,都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学业的提高

学困生在享受诸多的辅导,表现得积极主动,原因很简单,因为老师让他们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真诚、尊重、同感得到了满足。他们自己是愿意被帮助的,能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对自己无条件地尊重、正确的同感,于是就产生建设性的性格转变,向前进步。这种进步将延伸到课堂之外,学习之外。正如人本主义理论创始人罗杰斯认为的那样:“在辅导过程中,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事人(学生)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资源发掘其潜能。”

2、学生的成绩提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来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个学生如果对物理感兴趣,自主学习的愿望会更强烈,他的学习成绩就比较好。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建立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作为教师,首先应注意了解每一位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课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实现既定的目标并在目标实现时及时给与表扬,与此同时,帮助学困生课前预习,让他们发现并思考疑难问题,减少听课中的阻力,逐步提高其自学能力,其次,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按照新课程标准,教师上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位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始终保持精力旺盛,积极思考,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关注,要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必要时可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逐步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

五、思考

通过课题研究,懂得了加强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逐渐形成了反思意识,养成了反思习惯;主动寻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关的研究主题,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我们把在课题研究中积累的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推广和运用,提高教学绩效。引导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长,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不断实现。加强教研组建设,把课题研究一直作为我们教研组的长期工作。有优等生,必定有学困生,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新课程造就一批人才,但不能制造太多的学困生。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要充分关注这些学困生,要把一份特别的爱给予特别的他(她),在培养他们自信及适应学校生活方面献计献策,让他们的情感不困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任其自由翱翔。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程改革的推行打破了原有的常规教学体系,给了教师们更广阔的的创新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学物理教师,首先要有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宗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支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注重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结合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要求,我们将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拓展和调整知识结构,终身学习,实现从教师职业化到教师专业化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积极研究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

2、《教育心理学》(美)Robert J. Sternberg  Wendy M. Williams 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魏国栋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