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化学学科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所有课题 > 化学学科 > 教育科研

寻找学科教育的基因

来源:化学组  发布人: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4-06-11  浏览次数:

寻找学科教育的基因

   唐江澎不是空谈家。

   “这么多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在内心澄清并坚守教育常识,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二是让所有的教育细节都指向我们的教育追求,用所有的教育实践来展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

   多年来,他就是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默默地、巧妙地“做出来”。

   首先是改变教师。

   在他看来,学校的教育高度,是由教师群体的道德境界、学问水平和生活方式决定的。“提升教师的关键点在于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

   要让教师过上学习的、合作的、研究的专业生活。

   ◎重新找回教研组和教研组长

   2006年,唐江澎接任锡山高中校长,当时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科,能带高三的骨干教师非常缺乏。比如数学,“中级职称比例只有30%,骨干教师短缺,高三排课紧张;竞赛面临危机,能承担竞赛教学任务的教师只有那么一两个。”

   同时,与其他高中一样,锡山高中的规模之前一直在扩张,一个年级由六七个班发展到l0多个甚至近20个班,年级的行政职能被大大强化。朱晓宏副书记说:“过去是高中3个年级每个学科的教师坐在一个办公室里,现在一个年级就是一幢大楼,教研势必围绕级部的备课展开。”于是,教研组长不见了。

    “教研组长到哪去了呢?”唐江澎说,“像许多学校一样,在工会小组长的位子上可以找到教研组长,他忙于发放福利,打球照相,说拉弹唱;在教务管理的传令兵身上可以找到教研组长,上面开了会,他就当个‘二传手’;甚至是在党小组长的位子上可以找到教研组长……唯独在教研组长位子上找不到他!”

   于是,锡山高中启动了“找回教研组和教研组长”的工程。

   “我们提出,校本教研在教研组,而不是在学校;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基点和考核对象。”

   教研组重新成为学校教研的主角,而组长是教研组的灵魂。“校长不一定要能清楚地报出学校哪个学科有多少男教师、女教师,哪个教师的具体情况,但教研组长一定要清楚。”

   为了培养称职的教研组长、学科领袖,锡山高中提出,教研组长需具备“三力”:一是要有凝聚力,组长应是全组老师情感生活的贴心人,“他是非行政领导,要用自己情感的力量把大家凝聚起来”。二是要有感召力,

   组长应是学科建设的领袖,具有组织协调领导的人格魅力。三是要有影响力,他应是本学科的学术权威、学校学术的标高。“一个教研组长在区里有影响,这个学科就在区里有影响;他在市里、省里、全国有影响,这个学科就在全市、全省、全国有影响。反过来说,组长在全国有影响,这个学科就在全国范围内交流、获得信息而成长;组长只是在区里有影响,这个学科就只在区里范围交流、获得信息而成长。”

   教研组长的角色定位清晰了,但学科教研到底要怎么做?

    “我们有4句话:各教研组要以三年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作为建设的载体,以课程开发和课堂有效教学为重点研究内容,以教学案例研究为基本的研究方式,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

   唐江澎最得意的是学科三年发展规划的实施,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循环了两轮。每个学科都是自己制订规划,内容主要分四大块:学科教研组现状分析,包括教师状况、本组的优势特色和弱势弱项等;3年建设目标,包括组风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质量、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及档案资料等;主要措施;年度目标。每一部分写得都很实,比如关于教师现状分析和发展目标,要具体到组内的每一个人。又如,数学组第一个三年规划在“教学质量目标”中提出5条,其中课堂教学学生满意率要求规定:高一平均在90%以上,个体不得低于80%;高二平均在90%以上,个体不得低于85%;高三平均95%以上,个体不得低于90%。每年学校都要以组为单位,对各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每一轮下来,学科组一般都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比如数学组,到2009年开始制订第二轮规划时,“底气已不像当年那么悲惨,特级教师已有l名,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占到了36.1%,高考成绩已经进入无锡市第一方阵。”又过了3年,“数学组已经比较好过了,特级教师增加到2名,能搞竞赛的教师至少有7个人了。”

   这还只是基础性目标。按照  唐江澎的设想,学科教研的终极目的,是提升所有教师对学科勃 育本质的理解,从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成全人的生命”的教育追求。

   ◎把教师当作知识分子培养

   2009年11月,在第一轮学科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锡山高中启动了“学科教研中心”创建工作,分规划展示、先进集体评选、达标表彰三个阶段进行。3年后,如果评估达标,就授予“学科教研中心”的称号,教研组长命名为中心主任;如果没有达标,就继续创建。截至目前,共有6个教研组创建达标。

   学科教研中心的创建,与一般教研最大的不同,是凸显对超越功利、教育终极价值的执著追求。

   学科教研中心创建工作列出了许多指标,其中第一个指标为信念作风,其余依次为课程教学、校本教研、专业发展、知识管理,而信念作风下面的二级指标,位列第一的就是体现学科教育追求与信念的“学科宣言”。

   唐江澎非常重视各组“学科宣言”的拟订和内涵阐释。他逐一和各组谈话,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教师,而是通过对话碰撞,打开视野、影响观念、澄清认识。“地理组最早想把‘学科宣言’定为‘地承千古人文,理蕴万世精神’。我说这话很精彩,但作为学科宣言,要关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看,一要有行走于三川五岳的意识,培养出热爱生活的旅行者;二要有环境意识;三要有宇宙意识。后来,他们把学科宣言定为‘善于观察自然,学会关注世界,用地理改变生活’,这就进了一大步。我还给他们出了个课题,未来3年,要让世界各国的人来到我们的地理课堂上,都将为之震撼:要把所有有关地理的教育资源进行ipad开发,要刮风就刮风,要下雨就下雨,要盖大坝就盖大坝——这些都可以模拟嘛。我们要引领未来地理教育。”

   他与体育组交流:“体育不是为了竞技,而是要让学生有锻炼身体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适应社会方面,要让学生有规则意识、人类法的精神,体育运动是一种游戏,人类法的精神就体现于其中。要有冲突的理性,运动中最容易发生冲突,有了冲突怎么解决?靠理性精神。要有团队的合作精神,要有坚韧的意志。体育学科宣言就应该放到培养这样的‘人’的角度来阐述。”

   在他的倡导与影响下,一些学科找到了自己的“宣言”。历史组化用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名言提出“擎起历史的火炬。照亮学生的心灵”;语文组则提出“培育终身阅读者,培育负责任的表达者”。

   学科教研中心创建的另一大亮点,是改变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把他们当作知识分子培养。

   首先要有专业阅读,当书虫。锡山高中在学科教研中心创建“专业发展”指标中,特别推出了重点项目“读书活动”,并详细规定了评估项目及其分值。比如,教研组有学期读书规划并在组内积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的,1分;教研组教师积极参与教师读书博客的撰写与交流活动的,3分;撰写读书博客的参与率达到80%以上的,2分,等等,满分10分。

   为配合学科教研中心创建,2010年,锡山高中推出了“百万百卷读书行动”,即5年内投入100万元完成每位教师阅读100本书的目标。“我们的想法,是以此提升和优化教师教育价值观、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发展自觉,倡导和推动教师过上有质量的专业生活。”该行动的负责人夏雷震副校长说。   每个教师每年读20本书,而且是高中教师,这可能吗?

    “一开始有人反对,有人观望。我也没有什么抓手,就是加大投入,把书买回来发给老师。”教师发展处主任佟柠说,“后来我读到余秋雨的一个观点,成年人的阅读关键在交流,没有表达交流的机会,就会懈怠。我们就不惜代价举办教师阅读表彰交流活动。”2010年底的全校教师荐书活动,长达3小时,是锡山高中史上最长的大会。“一个一个老师上台,共有十几个老师热情洋溢地推荐了自己喜欢的书。天气冷,大家边听边跺脚,但没有人离开。结束后有一个老师发短信给我:我在省锡中开了那么多会,这是我最喜欢的会!”学校后来又在教研组层面开展读书之星活动,把读书种子撒下去。特级教师钱建源感到:“几年下来,读书的氛围慢慢浓厚了,读得多读得好的人在学校就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现在,“一个人每年不读10本以上的书,他在省锡中就会失语。”比如历史组,有9个老师,起码5个是书虫。

   只有阅读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对教育才会有超越性的追求。

   外语组名不见经传的万丽娜老师,读《周国平论教育》,读《爱的教育》,读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她开始反复拷问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地理组的邱扬兵老师,去年就读了47本书。3年前才参加工作的历史老师孙震,“对书特别有感觉”,因为爱好,平时“也做一些古籍整理,一个字一个字校对”。他想把自己对历史、史籍的热爱传递给学生,“我开设了‘中国史学名著’的校本课程,经、史、子分门别类地给学生介绍名著及其版本”。这不就是给学生指点治学的门径吗!

   梦想做一名语文老师,最后却入了历史之门的胡臻,“读书读得很杂,散文、杂文都喜欢”。她专门为学生开设了“中华文化之美”的拓展课程,带领学生从民间草根的角度,去寻找民族的信仰,让学生做一个“知根知底的中国人”。

   书香,改变着锡山高中教育的品格。

   “要我看,唐校长的改革载入学校百年史册的,就是书香校园建设、百万百卷读书行动。”一位老师说:“因为这奠定了省锡中新的文化基础。”

   的确,一所努力使教师成为知识分子的学校,是必定会获得教育精神的新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