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信息技术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 课题列表 > 所有课题 > 信息技术 > 教育科研

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差异教学策略的探究

来源:网管中心  发布人:王可嘉  发布时间:2014-06-12  浏览次数:

【摘要】初中生个体差异程度显著,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问题。作为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敢于直面差异、分析差异、尊重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差异性 教学策略  

一、      前言  

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个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的起始时间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兴趣的差异、家庭条件的差异等,使得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导致了课堂教学目标无法面面俱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理解和感受。  

二、      直面差异,了解现状  

在日常课堂中,一部分学生早早完成任务,便不自觉地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而另一部分同学操作拘束,经常犯简单错误,任务达标困难;个别同学甚至无视课堂,任务还没有做,就在做其他事情。碰到这样的场景,教师真的很头疼。可是头疼不是解决办法,教师惟有一步步深入了解,方能对症下药。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其实在于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到底有哪些差异性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表现:  

2.1 差异性的表现  

 2.1.1  素质结构的差异  

一部分学生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且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他们的教学是相对轻松的;另一部分学生接受新事物略慢,但是敢于尝试,哪怕在操作中遇到问题,也会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学生性格胆怯,害怕失误,因而畏惧动手操作。由于学生个体的素质结构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差异。  

 2.1.2  学习兴趣、能力的差异  

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是不平衡的。反映在课堂中,有的学生在硬件知识驾熟就轻,但学习软件操作时颇感吃力;有的学生做wordPPTFlash等多媒体作品既有创意,又具美感,但对程序设计思想提不起丝毫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计算机知识的传播是开放性的,学生即使不到学校课堂也能够学到计算机知识,获得信息技术技能。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而言,学习是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的。而那些对计算机知识兴趣较低的同学,他们的学习只能循序渐进,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一般来说,男生的动手能力要强于女生。这也是学生差异性的表现。  

 2.1.3  学习态度上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很大差异: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如果对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模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游戏或聊天上;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久而久之,兴趣减退,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差异性的种种表现,让教师深有感触,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学生差异性的产生的呢?其实,影响学生产生差异性的因素很多。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个体差异不仅仅是由于学习者主观造成的,它的形成和其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密切相关。  

2.2 导致差异性表现的因素  

 2.2.1  学校因素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硬件的投入。由于我国各城市、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教育资源配置有所不同,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接受到较好的信息技术教育,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却相当陌生。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学生信息技术状况的差异。  

 2.2.2  家庭因素  

家庭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不同,也是造成学生差异性的一个原因。条件相对优越和家长重视的家庭,有能力为孩子学习信息技术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使用电脑。对于一般性的操作:如上网搜集资料,文档的处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小菜一碟。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拥有一台电脑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仅局限于课堂上。因而,这两类学生是一定存在差异的。  

 2.2.3  教师因素  

教师是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一方面说明了校领导对这门学科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伴奏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学习效果的高低和学生兴趣、爱好的开发引导。好的教师态度认真,教学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课堂自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但是有个别教师教学任务不明确,信息技术课堂成了“一盘散沙”。  

三、      分析差异,挖掘本质  

学生差异性的表现和造成因素,是普遍存在的。学生的差异性到底对信息技术教学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  

3.1 教师难以定位  

“高手无事可做,低手手忙脚乱”这是上机操作中常见的现象,一方面“高手”不屑于已会的知识,不愿动手;另一方面“低手”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指导而陷入困境。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导致年轻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难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学生在学习时也难以把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3.2 师生难以合拍  

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可是学生操作与领悟上的巨大差距造成了他们活动的速度与学习成效上的差距,继而使之间难以协调。  

3.3 教学效率低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高低兼顾左右涉及,这样自然会造成目标分散,教学进度受到制约,总体教学效率不高。  

3.4 学生易失兴趣  

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教学,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练习相同的任务,那么,吃不饱吃不了状况的长期存在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危机。   

四、      尊重差异,实施策略  

4.1 构建平等、自由课堂,激发学生积极性  

传统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都是非常严肃的,教师自顾自的在讲,忽视学生的接受理解情况。而新课改理念下的开放式课堂的基本原则是要构建一个平等、自由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将理论知识讲授,使学生有了基本的理解,然后通过一些操作示例和学习任务,和学生一起探讨,而不是单单的传授。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平等、自由地探讨问题。信息技术课堂要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活力,让计算机不再“神神秘秘”。教师要让能力强的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质疑;能力差的学生不再畏惧,敢于提问,让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4.2 采用学案导学法,指引学生操作方向  

什么是学案?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就是在教学中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注重学法指导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在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法能够有效地减小学生水平的差异对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一般是教师在课前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由于学案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主线、难点解释、问题探究、学法指导、思维拓展等内容,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易让学生步步深入,各有所获。笔者在教学《制作卷首语》这一课中,采用了学案导学法。学案采用一问一答形式,内容包括各项任务的操作步骤和提示,有效帮助学生完成操作。  

如:  

——问:如何删除图片?  

——答:选中图片,按键盘上的“Backspace”键或“Delete”键。  

    学生一旦有疑问,自觉独立地找学案帮助,解决操作难题,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4.3 采用协作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笔者担任八年级12个班级的信息技术老师,每班平均有60个学生。课堂中,教师不可能照顾好每一个学生,所以让学生进行互补性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进行互补学习就是将具有差异性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团体中,相互帮助,进行学习,以达到共同进步的作用,可以大大减轻教师个别辅导学生的压力。通过协作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差的学生放在一组,善于表达的学生和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放在一组,实现学生差异资源的优化组合。能力强的学生可帮助和指导能力差的学生完成操作任务,一起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问题。在协作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想在相互碰撞和交流,既发挥了能力强的学生的优势,也使能力差的学生得到了进步,实现了资源互补。  

4.4 设置不同层次任务,培养学生成就感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教师设计任务时必须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满足全班学生的需要。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选择不同的任务,例如基础任务、具有挑战性的拓展任务以及操作性强的综合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还需注意任务要具有递进性,使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在学习《形状补间动画》这节内容时,教师制定了四个层次的学习任务。见下表。  

层次分布  

任务安排  

设计意图  

见习生  

制作动画:“圆形变矩形”  

模仿练习一个简单的形状补间动画  

初级魔术师  

制作动画:“矩形变图片”  

自主尝试练习“矢量图到位图”的补间动画  

掌握:位图先转换成矢量图,方能进行动画创建  

中级魔术师  

制作动画:“图片变文字”  

2人合作练习“位图到文字”的补间动画  

掌握:文字工具需“分离”后,才能进行动画创建  

高级魔术师  

制作动画作品:电子贺卡  

综合运用所学,设计制作一个完整作品  

4.5 进行差异评价,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评价时,要注意保护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哪怕是一个很粗糙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给予肯定,让学生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比尔·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评价不是简单的 “做得真好”,“很不错”,“有进步”等寥寥数语,而是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的、公正的、积极向上的评价。  

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间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向更高的水平奋斗努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尽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如:“你虽然做出了一点,但是你认真思考,独立操作,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知识,你已经很不错了!只要你持之以恒,保持现在的学习态度,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教师要让学生在得到成功的喜悦时,找到学习的自信和勇气,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渴望和热情。  

总而言之,通过评价使教学得到更好的反馈,更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有效手段。  

五、      结束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适应和转化学生的差异性,是条漫长的探索之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只要热爱学生,一切从学生角度出发,让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通过构建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借助学案导学法,采用协作教学模式,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把学生差异转变为良好的教学资源,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地让每一位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自由、快乐地飞翔。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30.  

2.     杨生玉.信息技术课与学生成长差异教学方法的实践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3).  

3.     黄越祥.学生水平差异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影响之解决方法[EB/OL]. 2012-11.  

4.     钟和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导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网络科技时代》,2001(06).  

5.     马国锋.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