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成败。我们说习惯难改变是因为习惯形成经历一段时间形成以后就成为一种自动的、下意识的行为反应。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改变习惯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形成一个习惯或者改变一个习惯大约21天就可以实现。
我们的想法和习惯是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有一方改变了,另一方也会自动地改变。我们无意识地、谨慎地培养新的习惯时,想法就容易不适应旧的习惯,就需要换上新的“款式”。
习惯是不需要我们思考的,这完全是下意识的自动行为。我们只要费费心思做个决定,再练习或“形成”新的反应或行为,习惯就能修正、改变,甚至完全扭转。钢琴家要加以选择的话,可以有意识地决定按另一个琴键,舞蹈家可以有意识地“决定”学会一个新的舞步而且没有什么苦恼,完全学会新的行为模式需要的是不停的注意和不停的练习。
成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许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你也承认不是别人和环境,而是你自己的所作所为使你不能获得成功。你将不再安于生活的现状,他不再指望一些奇迹的产生。正是你自己必须去干些什么,以便抓住获得成功的机遇。你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什么?弹了三天钢琴你就厌倦了!那跳水运动员一个跳水动作要练上七八年,高尔夫球手一个挥杆动作要练上几万遍,他们怎么做到“乐而忘我”、“忘记时间的流逝”呢?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爱上枯燥的练习吧!
在采访中,名人们常说他们之所以能够同时收获快乐和成功,秘诀就在于“做自己爱做的事情。”但是掌握一门技能,即使你再深爱它,也需要做大量苦工。任何有挑战性的活动——从电脑编程,到弹奏一种乐器,再到体育竞技——都需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练习。无论是一个完美无暇的高尔夫挥杆动作,还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蝶泳泳姿,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练习时间(事实上,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说大约需要10,000个小时)、进行无数的重复练习才能达到至善。
对于任何人而言,若想掌握一门技能,都必须一遍一遍又一遍地经历“练习——批评性反馈——修改——渐进式改进”这一循环过程。有些人似乎能够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一项活动,并且在逐渐的改进过程中获得乐趣。然而,其他人却发现这种需要专心而且时间密集的工作让人感到沮丧和无聊。为什么呢?
差异可能反映在人们进入“心流”(flow)这种状态的能力,这是在你完全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时产
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他练字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一次,书童叫他吃饭,叫了几次都叫不动。那王羲之干脆将一盘子馍馍和一碟墨水都吃掉了,他吃的满口墨水香甜甜的,还嚼得津津有味,夫人进屋见状忍住笑,问他好吃不好吃,王羲之说:“好吃,好吃。”夫人乐的前仰后合,王羲之眨眨眼睛一看,才发现馍馍和墨汁一块吃了。他用门前的池塘水,作为洗刷毛笔用,后来池塘水都变抹黑了。最终成了千古书圣。
唐代大诗人贾岛除了给我们留下“推敲”典故之外,还作了这样一首出奇的诗: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三年才得两句诗,这两句诗,就是指他做的《送无可上人》诗中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他每念到这两句诗,激动地流眼泪了。如果,别人不再欣赏,他就一辈子不再写诗了。贾岛是当时的范阳郡人,年少时颇豪侠气概,在他的《剑客》中写道: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但贾岛成名并不在他的英雄气概,而是在于他的苦吟。对自己的诗作,不断修改,锤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种毅力,恐怕比